法国纪录片《虫虫刺客任务 Insects to the Rescue! 2016》汉语中字 PTS公视版 阿里云盘下载 1080P - 纪录客

纪录客「蝗虫过境」一词描述自古以来人类对于虫灾的恐慌与忧虑。蝗虫,其实就是蚱蜢,看似无害甚至柔弱的田边昆虫,却可能因为气候环境的微妙变化,摇身变成吃相凶猛、危害甚烈的「蝗害」凶手。即使到现代,人类的农田里始终存在着伺机而动的昆虫对手。虫虫危机从未远离。 沙漠蝗虫 1940年代之后,化学农药出现,人类以为终于赢得了这场持续千百年的人虫大战。然而,数十年发展下来,化学农药控制法却越来越失效,害虫与杂草纷纷发展出抗药性,来跟人类斗法。更雪上加霜的是,由于世界人口的成长,人类开拓林地及森林以扩展耕地,让原本野生的昆虫失去原有栖地与食源,变成入侵农田的「害虫」,且数量激增。 「一物克一物」是生物防治的核心概念。在现代生物防治法中,赤眼蜂是人类的盟军之一,担任「虫虫刺客」,负责暗杀蔗螟幼虫。小小赤眼蜂保护了上百万公顷的甘蔗田。赤眼蜂的杀手锏是将卵寄生在蔗螟卵里头,因此,为了引进微小的赤眼蜂进农田,出现了专门养虫的公司,一周要培育一万盒,生产六公斤重的「害虫」昆虫卵,以便让赤眼蜂产卵,再释放到田里。为了养出更多「益虫」,也就跟着得培育更多「害虫」,原本是顺应大自然相生相克的道理,却在如此集约的培育下有点迷失了。 生物防治法也有其风险。1980年代美国引进亚洲异色瓢虫,原本希望作为控制蚜虫的「益虫」,然而,很快地这些来自异国的强壮瓢虫,变成了掠食无度、侵略性强的「害虫」,甚至吃掉本土瓢虫、入侵人类领土。生物防治牵涉的并非只是制造与释放昆虫的技术,而更需要科学、学术及生态上的整体知识。 也许,更需要反省的,是人类自己的态度。正如生物防治大师、诺贝尔奖得主汉斯赫伦在受访时指出:「我们必须进行典范的变革。所谓典范变革意谓着放弃大规模单一作物型的农业典范。…我们需要接近自然的新农业典范。」 如今,印度正在发展以养护为基础的新型态生物性控制,其目标是创造合宜的自然条件,提供害虫的天敌最佳的生存环境,让害虫与盟军的数量能永续平衡。不用释放成千上万的赤眼蜂或瓢虫,而是让我们的昆虫盟军全年都开心地生活在田园里。到最后,营造人与昆虫的和谐空间,才是打胜这场战争的关键。
应用加载中...